奉贤区“四堂间”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典范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日期:2020-07-28

作为一项事关百姓感受度的民生服务,养老服务称得上是一件精细活儿。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惯的老人自有一套最适应的养老方式。对于辖区内一半以上老龄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奉贤区而言,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老人的养老模式至关重要。

近年来,奉贤区不断创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四堂间”方案。所谓“四堂”,指的是村民们吃饭的“饭堂”、聊天的“客堂”、学习的“学堂”、议事的“厅堂”。奉贤区利用农村地区闲置的宅基房屋,通过“政府牵头、社会赞助、村委负责、老年自愿”的机制,对基础设施再改造,为农村老人提供更便捷的就近养老服务。

截至2018年底,奉贤区已累计创建“四堂间”321家,服务6500余名老人。历经数年发展,奉贤区首创的宅基睦邻“四堂间”农村养老模式正从基础配置1.0版向3.0版迈进。

 1.0版

  满足老人基本需求“四堂间”成“大食堂”

三餐、助浴……这些都是老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许多农村老人总觉得住在自己家,平时去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是他们熟悉的晚年生活。然而,原居养老是否就意味着距离便利的养老服务更远?奉贤区的“四堂间”农村养老模式探索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奉贤区庄行镇吕桥村604号,这是村里老人每天的必到之处。这幢面积约100平方米,蓝白相间的农村小院承包了老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环——餐食。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闯荡,小辈不在家,一日三餐就成了老人们的烦心事——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要顿顿做又麻烦。2015年,吕桥村利用村里的宅基地建起了睦邻“四堂间”——“百草堂”。自此,村里的老人们有了自己的“大食堂”。吕桥村的这间“百草堂”颇具时尚气息,蓝白的主色调与大片农田交叠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和谐感。每天,工作人员都会去附近的菜场买最新鲜的食材。“百草堂”的菜式不会太过复杂,但都是老人们最喜欢的家常菜。价格方面,则考虑到本地老人勤俭的生活习惯,走亲民路线。红烧肉、油豆腐、黄瓜、番茄蛋汤,这样的10元标准的三菜一汤,老人们自己只要掏3至5元,各村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再补贴一部分。

“四堂间”建起后,不仅满足了老人的“对胃”需求,“大食堂”在饭点之外还变身成为村民们的“客堂间”。在这里,老人们可以聊聊家常,说说趣事。如果哪天每天必来报到的老人没来,其他老人还会热心肠地跑去他家问问情况。

家住吕桥村605号的孙引弟阿婆就是“百草堂”的常客。孙阿婆已近80岁高龄,常年住在养老院。爱热闹的她听说村里有了“四堂间”后,就提出要回村里养老,心心念念要与熟悉的老邻居聊聊天、谈谈心。回到家后,孙阿婆的家人为其聘请了护理人员,照顾她平时的饮食起居。每天早晨,护理人员都会推着孙阿婆到“百草堂”,让她与邻居们看看电视、说说话。两个月后,孙阿婆的身体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吃饭不用人喂,讲话也变得流利起来,有时候还会在自家小花坛里照看花卉、拔拔草。

 2.0版

  打星评价进入规范化运作时期

自2015年起在奉贤区试行的“四堂间”,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闲置农屋,在满足老人助餐需求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随着各村陆陆续续建起自己的“四堂间”,建立统一的规范运行标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18年,《奉贤区扶持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文件指出,新创建点位一次性补贴5万元,运营点位每年补贴5万元,经费纳入区、镇两级财政预算。自此,“四堂间”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经济保障。2018年,奉贤区民政局与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究出台了《奉贤区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创建和运营评估办法》,以规范“四堂间”的创建和运营标准。

这份评估办法为“四堂间”的运营设定了许多硬性条件。比如,每间“四堂间”建筑面积必须要在60平方米以上,厨房、客堂、餐间、卫生间及室外活动场都不能少、服务对象不少于6个村民小组以及50名老年人等。

为鼓励村级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更积极地参与“四堂间”的建设和运营,并长期可持续地将“四堂间”运营下去,奉贤区民政局还结合创建评估和运营评估结果,每年或每隔一年对睦邻“四堂间”开展星级评价。在考评中,区民政局会从基本硬件、设施配备、日常管理、助餐服务、多元管理等多个维度,来综合评估“四堂间”的运营状况。根据每次检查和评估情况的动态,区民政局会相应调整星级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的星级等级状况给予不同的奖励资金。

运行四年后,“四堂间”正式进入规范化运作时期,运营标准、星级积分机制以及整改措施等都已一一建立。2018年底,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奉贤区321家“四堂间”进行全面评估,首批星级“四堂间”亮相,部分不达标的“四堂间”限时整改。而获得五星评价的“四堂间”,还能够获得睦邻“四堂间”平均奖励金额的180%。

 3.0版

  引入社会组织打造居民们的共享空间

由奉贤区首创的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养老模式,是当前社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模式的有效补充,也成为一项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创新之举。以养老需求为导向,“四堂间”模式实现精准养老服务,让更多农村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实现“原居安老”,满足他们“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养老需求。

作为村里难得的共享空间,“四堂间”建成后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老人聚集在此。许多老人不仅会在饭点来“四堂间”吃饭,但凡得空,都愿意在这里聊聊天、说说心事。看到聚集的老人多了,工作人员心里也开始琢磨,是否能为老人们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为解决运营过程中不少“四堂间”面临的人气高但活动不够丰富的情况,奉贤区民政局特地引入一家名为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的社会组织,对150家“四堂间”进行专业化运营管理试点。

深耕养老领域的专业社会组织洞悉老人们的内容需求,会精心挑选一些最能引起老人兴趣,适合老人的课程内容。每间“四堂间”则会招募一批“堂主”、健康大使、文娱大使、自治大使,由专业社工召集大家定期聚会并开展相关培训,再由这些老人带领“四堂间”的老人们共同活动。“堂主”全面负责“四堂间”的运营管理,指导团队开展服务。“大使”们积极配合“堂主”工作,根据“堂主”的统筹安排进行“四堂间”文娱、健康、自治相关活动的配送。

走进李窑村的“四堂间”,你会看到这样生动的一幕: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们十分认真地学习着有些拗口的英语口语。翻开他们记得密密麻麻的英语笔记,你还能看到不少妙趣横生的谐音翻译。英语课,只是老人们丰富生活的一角。“四堂间好,四堂间好,四堂间的老人生活质量高……”一年来,朗朗上口的“堂歌”在各个“四堂间”广泛传唱,手指操、健康幸福舞、凳之舞等活动广受大家欢迎,防跌倒训练、记忆力训练、智力训练等课程让老年人受益匪浅,老人们一起欢歌笑语的画面格外温馨。



(责任编辑:谭宇双)